南艺毕业展观展手册-雕塑篇(上)丨AMNUA毕业展
为了方便大家看展,“AMNUA视野”将在毕业展期间定期推出不同专业的观展手册。这些文字是创作者自己对展品的描述,通过文本,观众可以增进对作品的了解,看到这些年轻的毕业生们的心路历程。本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14日,欢迎参观。
陈志友《聚》
有人看到我的作品会认为这是一个东西所产生的挤压感,是对当今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浪费,供过以求的一种思考;也有人认为这表现的是一线城市里人口过于密集,人类已经超负荷生存状态的一种诠释;有老师说这像是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了一股力量,像原子一样聚拢在一起,等待着爆发。其实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东西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,任由他们的想象,因为他们是自由的,我不能约束观众必须往哪个方向去思考,那样的艺术就不是艺术了。它又像是一群被束缚着的人,拼命的想挣扎出去,就如我们的思想一样,一直生活在各种约束面,条规里面,不敢自由飞翔。一切充满着张力,蓄势待发,随时会炸开一样,但是它已经定型了,不能在冲破条规了。一件作品会让不一样人的产生不一样的思考,这才是艺术的价值吧。
我的作品从各角度来观赏可以看到每个圆的弧度都不一样,酷似女人的乳房,丰满圆润,膨胀感强,但是形体上有大有小有很饱满也有扁小的,暗示了女性从年轻到衰老的经历,每个时期身体上所带来不一样的变化。母亲是伟大的,这是大家亲身所能见到的,她是人类传承后代的希望。我只想表达作为孩子的对母亲的感恩与赞美,歌颂母亲的伟大。正如罗丹所说:“艺术之源,在于内在的真,你的形,你的色,都要传达情感”。
管中《黄宾虹、齐白石、张大千》
1、谈雕塑作品《齐白石》的创作构思
在我的作品中,一直以把齐白石的个性以及内在气质和修养的表达放在第一位,同时在塑造上不拘泥于传统造型的严谨,以形象气质突出为主。
齐白石的国画往往是写意与写实相呼应的,水墨渲染的蔬菜瓜果与写实表现的小虫相得益彰,同时在国画表现中,有点、染、皴等多种运笔手法,它可表现丰富的内容,以水墨的深浅浓淡表现画面的韵味,并可在宣纸上刻画出虚与实的多种变化。同样,雕塑这是运用空间立体去表现其艺术氛围,塑痕只是一种语言手法表现,这样的塑痕得应于手法的娴熟以及对于对象的了解程度,并非要故意去留下塑痕。在造型塑造中返璞归真,更加能够深刻的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。
在《齐白石》这件雕塑的创作过程中,我摈弃了对造型的细致塑造,以求塑造出对象的神似,突出表现白石老人高高隆起的颧骨,飘逸的胡须,微张的嘴唇似乎要说出那句经典的话语“学我者生,似我着死”。作品着重表现齐白石画了一辈子画的高古的气质,在手法处理上,粘土自然留下的塑痕仿佛是岁月在九十岁老人留下的痕迹,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将白石老人的形象展现在观者眼前。白石老人早年贫困,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学习,直到后来才成为一代大师,在我的作品中表达一种朴实的、单纯的形象感,同时这也正是在我心目中的白石老人的真实写照。
2、雕塑作品《黄宾虹》的创作构思
天津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刘晓纯说:“黄宾虹是严格延续文人画的正统规范而取得重要突破的艺术家。他以“集其大成”(黄宾虹语)的态度全力打入文人画的正统规范,经过一系列的蜕变,沿着传统的自身指向不断强化笔墨意识,直至创造了东方式的、个性化的准抽象艺术。”
黄宾虹的个人形象是我作品三人中气质形象最突出的,同时在表现手法上也是最难的,但是也是我在表现欲上最强烈的作品。在塑造黄宾虹时,尽力去体现其作品的“意”的表现,在塑造中,虚与实是雕塑中关系的写照,而国画中同样无时无刻体现其中。
塑造黄宾虹时,我考虑到雕塑的表现力主要不在于它的形态体积的大小,而更多的是通过强烈的形体动态来进行表现的。在初步塑造中,整体概况的形体可能使动态特征更加强烈,但是在塑造过程中,如果忽视了对象的个性及背景,随着塑造的深入,这件作品也将丧失本其本来的意味。本人在雕塑的深入过程中参考了大量黄宾虹的作品素材作品,通过黄宾虹的作品去感受黄宾虹的性格与艺术修养,通过雕塑具象写实手法去表现对象,把感受到的这些素材的运用并融入其中,把“写实表现”与 “写意表现”相结合,表现黄宾虹的造型转化为表现他的“神”,就算达不到最好的观感效果,也会令观者有一种共鸣吧!
在表现中尽量去顺其自然,以一种浓浓的国画味道去体现黄宾虹的艺术形象,在这件作品中构成雕塑作品整体造型的细节处理上,严谨的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,具有强大的感染力。
3、雕塑作品《张大千》的创作构思
叶浅予先生曾经在书中提到:“张大千在一生创作中,山水、人物、花卉、工笔,无所不包,但总体来说,以山水画最为擅长。他的花卉,后期非常独特,而且根据其笔墨性格,自创出属于自己的新意,泼洒自然。”张大千说:“人各有所长,都应该采取,但每人笔触天生有不同的地方,故不可专学一人,又不可单就自己的笔路去追求。要凭理智聪慧来采取名作的精神,又要能转变它。”
雕塑创作的美,它的独特性和独立性的可贵之处在于:当创作者在生活中感受到了某种美的痕迹,就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的体现它,如果国画一样,雕塑也讲究趣味,对观者来说,观者的兴趣和爱好是趣闻的延伸和发展,它可以增加观者的审美经验,是观者发现雕塑所反映和蕴含的美,还可能促进别人理解未经艺术直接反映美丑,引起观者的共鸣,不得不说留下很多随意留下的痕迹,这些微妙的细节连同作品本身都有了一种美感,泥塑上这些痕迹的反映出张大千真实的形象,细节虽然决定成败,但是过分细节失去整体,注定与真正的形象想去甚远。
因此,在塑造张大千的形象时十分饱满,在作品中我突出表现他的量感,尽量不去作过多的修饰,他的作品中人物画尤为突出,为了达到细节和整体的和谐,在塑造中,我一直在避免整个形象过于光洁平滑,不去计较和基本形无关的诸多细节。长达几个月的肖像创作中,存在着许多并非刻意弄出的坑坑洼洼,这是自然而然的留下的“泥味”。石块、石卵、石峰,这些自然的手笔正是体现了大自然那全无神全无斧凿痕迹的处理,亦显示了那不追求匀称的自然法则,作为观赏的对象,如果让观者感觉到自然,那观者的情感也会被调动起来吧!
纪念性雕塑的具象表现手法可以说是一种最直观的宣传,通过这种宣传再现某个历史事件,突出某个历史人物,来体现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理想,而从纪念性雕塑中的形象中人们了解了过去,了解了这些历史中崇高的一面,更能鼓舞和振奋我们的自信。
我的毕业作品《一千四百米》整一个过程都是即兴创作,作品钢筋材料全长用了一千四百米,就这样一节一节的焊,按节来大概算有五万多节,从头到尾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。因为是即兴创作所以不带有画图的过程,作品造型跟据自己的感觉审美顺势而为,点到为止。而且对于直接金属焊接雕塑,由于金属的特性可得到在空间的延伸性很强,所以可以在空间中呈现物象可能的抽象型态,并且这些抽象型态传统泥塑一般是无法实现的。这种延伸是空间的延伸,所以尽可能的呈现潜在的造型。而作品主要是探索自身的本性问题,追问了自己在即将毕业的状态下,到底在有限的两个多月里能走多远或者说一千四百米可以围绕400米的运动场几圈,跑起来却很快就跑完了,但这个长度换一个角度却是一件艰苦很漫长的两个月事情。而即兴创作方式可以是我很的有效把握好有限的创作时间。当时间充足我可以继续延伸作品体量,时间不够见好就收,这是很自由的一种创作方式,不受时间限制,只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做更多的事。
刘胜男《知你·知我》
第一次的木雕课,本着将木头利用率最大化,我在偶然间创作了我的第一件以我自己为主体的木雕作品——《我吗?》。归于对这件创作的经验总结,我开始了对自我的重新探索,创作了《知你知我》。大部分女性总是很擅长隐藏自己的心里想法,但又想表达出来,她们的思维意识实际上是矛盾,纠结的。我以自己为主题,总结了我在不同情绪下的状态,用作品直观的表述方式,将自己所隐瞒的情绪,直接的表达出来,让自己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——如你如我。
作品《梦》是以泡沫胶为填充,用羊毛来塑造三个向上飞翔的天使,并用羽毛拼接来衬托作品轻盈的质感。金属材料与羊毛材料的结合,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对比,抽象的人物以及向上走向的链条营造出独特的氛围。作品表达的主要思想人性本来是自由的,但社会复杂的关系纽带像铁链一样束缚了自由,就像风筝一样飞得越高,牵引线就拉得越紧。我们要经历逆境、经历束缚,才能像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。
人物造型呈现放松的姿态,人物避免写实,希望在传统的造型上有一定的探索与创新,旨在通过一种新的亦或有点近似“诙谐”的手法表现所诉人物的内心世界。人物闭着眼似乎在思考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和对生活的感悟。
作品想表现刚工作几年和即将毕业的我们这一类人的迷茫和窘迫。虽然生活的艰辛、无奈和压力如潮水般涌来,虽然青春的轻狂、无惧正在消失、但我们依旧勇敢的为梦想继续奋斗。我希望用这种形式给大家一个宣泄的窗口,宣泄之后重振旗鼓,给大家传播一种“正能量”
点击下方[阅读原文]进入AMNUA数字展厅;
为保证流畅体验,建议在wifi环境中观看;
文章版权归AMNUA视野所有,转载请注明来源;